仿糖类纳米颗粒:治疗慢性炎症性肠病的突破性方法
近年来,慢性炎症性肠病(IBD),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然而,目前的药物治疗由于问题性副作用而受到限制。通常,患者在数周内反复遭受胃痉挛、严重腹泻,还伴随明显体重减轻。尽管其病因仍不明确,但似乎涉及免疫系统的异常。治愈的方法尚未可见。目前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使用抗炎药物,如5-氨基水杨酸(5-ASA)、皮质类固醇和免疫调节剂,减轻症状。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并不推荐,因为它们具有严重的副作用,例如免疫抑制引发的高感染风险。然而,在韩国科学技术高等研究院(KAIST)的李熙承和Sangyong Jon领导的团队中,现已开发出一种创新的口服药物治疗方法,该方法能够靶向肠道中的炎症部位,最大程度地减少全身性的不良反应。
目录
仿糖类纳米颗粒在IBD治疗中的应用
该团队的方法的起点是“糖衣”,即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层,覆盖在肠道表面的细胞上。有益的肠道菌群也有自己匹配的“糖衣”,它们附着在这一层上。而在患有IBD的疾病中,炎症的肠道区域的“糖衣”碳水化合物模式发生了改变,致使病原体菌群可以附着并进入粘膜层。
该团队开发了仿糖类纳米颗粒。他们从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五种糖单体出发,制备了一个不同聚合物链(“物质库”),这些链具有一种、两种、三种、四种或五种糖类的随机顺序和组合作为侧链。这些聚合物链聚集成纳米颗粒,并与胆红素分子结合。胆红素是一种胆汁色素,是人体自然产生的抗氧化剂,具有抗炎作用。
仿糖类纳米颗粒在小鼠IBD模型中的效果
通过口服给予患有IBD的小鼠,他们发现其中某些版本的纳米颗粒比药物5-氨基水杨酸(5-ASA)显著地减轻了症状。其中以甘露糖和N-乙酰葡糖胺为成分的纳米颗粒效果最好。这两种糖类增加了纳米颗粒在激活的巨噬细胞中的摄取,并且胆红素非常有效地抑制了这些免疫细胞的炎症活性。某些炎症细胞因子的浓度显著降低,同时抗炎因子的产生得到刺激,氧化应激也得到减轻。这种免疫抑制作用仅限于肠道的炎症区域,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不利的全身性副作用。
纳米颗粒的前景及未来展望
这项研究为慢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仿糖类纳米颗粒的创新治疗方法,将有可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症状,并最小化不良反应。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果这种方法成功,将为全球数百万患有慢性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带来福音,并有望推动纳米医学领域的更多创新研究。
慢性炎症性肠病是一种让患者备受煎熬的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并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需求。然而,来自韩国的研究团队通过仿糖类纳米颗粒的创新治疗方法,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纳米颗粒模拟了肠道表面的“糖衣”,并在患病的肠道部位触发抗炎作用,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患者的症状,并将全身性不良反应降至最低。虽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临床验证,但这一方法无疑是纳米医学领域的重要突破,有望为全球慢性炎症性肠病患者带来福音,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多贡献。
注:以上资讯来源于网络,并由致泰药业整理编辑(如有错漏,请帮忙指正),只为提供全球最新上市药品的资讯,帮助全球各地华人患者了解国际新药动态,仅供医护人员内部讨论,不作任何用药建议及依据, 如想要进一步了解药品,请谘询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