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嗪类利尿药物治疗初期增加低钠血症风险的临床观察与警示
近期一项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研究指出,使用噻嗪类利尿药物开始治疗会显著增加低钠血症的风险。由丹麦哥本哈根的Statens Serum Institut的Niklas Worm Andersson博士等人进行的这项研究在常规临床实践中使用目标试验模拟,估算了使用噻嗪类利尿药物与非噻嗪抗高血压药物相比,在40岁及以上无最近处方任何抗高血压药物和无先前低钠血症的人群中,低钠血症的累积发生率的增加。
1. 研究背景:噻嗪类利尿药物与低钠血症的关联
低钠血症是一种常见但潜在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而噻嗪类利尿药物在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疾病中被广泛使用。然而,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使用噻嗪类利尿药物开始治疗会显著提高患者低钠血症的风险,引发了对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安全性的关切。
2. 研究方法:目标试验模拟的累积发生率估算
研究团队通过目标试验模拟的方法,在40岁及以上的患者中进行了两项比较。首先,比较了新使用的苯氟噻嗪(BFZ)与钙通道阻滞剂(CCB)的低钠血症累积发生率(37,786对比44,963患者)。其次,比较了新使用的氢氯噻嗪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HCTZ–RASi)与仅使用RASi的低钠血症累积发生率(11,943对比85,784患者)。
3. 研究结果:噻嗪类利尿药物与低钠血症的关系
研究发现,BFZ和HCTZ-RASi的两年累积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83%和3.51%。BFZ与CCB之间的风险差异为1.35%,HCTZ-RASi与RASi之间的风险差异为1.38%;在年龄较大和合并症负担较重的患者中,风险差异更大。在治疗开始后的30天内,BFZ和HCTZ-RASi的低钠血症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56和4.25,一年后分别为1.26和1.29。
4. 讨论:噻嗪类利尿药物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
这些研究结果强调了使用噻嗪类利尿药物可能导致低钠血症的普遍不良药物反应,并强调了对这一不良药物反应的持续关注和监测的必要性。作者指出,临床实践中应当对低钠血症的风险保持警觉,同时强调医生在处方这类药物时需要权衡其益处和风险,特别是对于高龄和存在其他疾病的患者。
这项研究为我们认识噻嗪类利尿药物与低钠血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合适的抗高血压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电解质水平。此外,对于高危患者,可能需要考虑采用其他治疗策略以降低低钠血症的风险。这一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在高血压患者管理中更全面的指导,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注:以上资讯来源于网络,并由致泰药业整理编辑(如有错漏,请帮忙指正),只为提供全球最新上市药品的资讯,帮助全球各地华人患者了解国际新药动态,仅供医护人员内部讨论,不作任何用药建议及依据, 如想要进一步了解药品,请谘询主治医师。